自“3060双碳”目标被提出以来,金融机构紧抓机遇,制定绿色金融具体方案,并不断加大绿色金融投入与创新,如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等投资规模,打造合作开放的绿色金融生态。
在迎接机遇的同时,有业内人士分析,金融机构还需做好风险防范。中国证券业协会绿色证券委员会秘书长王遥在日前举办的伦敦政经—牛津中国论坛上表示,同其他部门一样,金融体系也面临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其中,物理风险大家理解的比较深刻,而转型风险还有待进一步的认知。
“金融体系要深刻认知到‘碳中和’目标下的转型风险。”王遥强调称。在她看来,政策风险是最大的转型风险。这是由于,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各个部门会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这就使得约束力越来越强,其对于金融体系本身来讲就是一种风险。
另外,转型风险还包括技术投资的风险,比如若投资高碳类的技术,未来则面临着被低碳技术所替代的风险;而若投资到低碳技术中,也会面临低碳技术投资失败的风险;同时,还有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等。因此,王遥表示,金融体系在支持“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也需提高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
这也是业内的共识。当资金流向创新企业时,就对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机构在实现更加有效配置的同时,也需做好风险的把控。剑桥大学研究员、前香港中资资产管理协会副主席杜洋就提到,“从投资的角度看,对于85%的企业债,我们并不会因为是绿色债就专门持有,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它们依然是企业债,企业债有信用衡量标准,而它们资金投向的有效性却难以说明。”
在此背景下,王遥表示,金融机构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转型,首先就是发展碳金融,这是整个绿色经济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尤其是在减排方面,碳金融十分重要,这也是此前国内绿色金融中相对较弱的环节。
目前,我国碳市场已经起步。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启上线交易,这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称,我国碳金融市场是远远被低估的市场,欧洲的碳市场占全球的9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碳市场的诞生可以说是新蓝海的出现。
王遥也称,“如果我们有一个比较健康的碳市场,也就是碳市场能发挥碳定价机制作用,那么碳金融也会衍生出来,像碳信贷、碳基金、碳保险、碳债券等产品会纷纷涌出,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业务,这些都是机会。”
除了发展碳金融外,王遥还提到,在绿色金融领域中,金融机构还可以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比如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等;同时,也要发展转型金融,即支持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比如水泥、建材、有色行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