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 来源科技日报
  • 日期 2021-10-14 11:32:21

疫情时代,全球食品业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我国食品产业如何发展,食品学科、食品专业如何在人才培养上给予有力支撑,如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食品学科与专业建设,成为各高校深度思考的问题。

10月9日,2021年全国高校食品类学院院长论坛暨食品学科与专业建设研讨会在江苏大学召开。围绕食品学科交叉创新发展、师资队伍和科研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问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朱蓓薇、任发政等在内的国内业界专家学者展开研讨。

食品科技领域亟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目前,美国和日本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分别为 3.7:1 和 11.7:1,而我国食品产业与农业产值比仅为1.2:1,食品科技领跑技术占比也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差较远。

朱蓓薇院士表示,推动食品科技创新,抢占世界的科技前沿和产业高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高标准、新业态的高端食品制造装备迫在眉睫。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人才是关键,食品科技领域亟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解决一些“卡脖子 ”问题。“在产业优势领悟精耕细作,打破国外技术和产品垄断,能够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朱蓓薇院士说。

从我国食品类重点院校的历史沿革、食品学科组成方向、食品类专业建设及分布到学科师资队伍与支撑条件、学科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优势与挑战,通过收集引证大量历史数据,朱蓓薇院士对我国食品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及未来的趋势做了全面分析和精准把脉。她认为要切合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强化食品学科内涵体系,突出食品工程技术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全球已经进入营养大健康时代,通过营养干预健康已然成为国际共识。我国营养健康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却还未有储备足量的健康管理人才。

2004年,我国开始营养学本科专业招生,当前营养专业人员不足4000人,大约每30万人才有1名营养师。鉴于我国营养健康跨学科、跨领域人才非常缺乏,尤其是高端人才特别缺乏的实际情况,任发政提出应进一步加强营养与健康学科建设。

通过比对我国营养学与国际营养学设置的差异,任发政院士指出,国外更加重视食品营养与人群健康的关联研究,而我国则侧重食物本身的营养素研究。他认为,接下来学科应重点开展精准营养领域的相关研究和转化工作,利用营养与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不同人群的健康问题关联,挖掘包括益生菌、多糖、脂肪酸、多肽等功能物质,实现功能因子的稳态和靶向递送,从而制定个化膳食建议,最终实现精准营养干预人类健康的终极目标。

论坛期间,诸多食品领域类专家学者达成共识,倡议要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加速食品科技升级,深化学科内涵与专业体系建设,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我国农药残留治理迎来曙光

我国食品安全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形势复杂严峻。其中芹菜、番茄、葡萄、茶叶等果蔬类食品以及茶叶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时有发生,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逐渐凸显,食品安全治理刻不容缓。

庞国芳院士在作“信息化引领食品安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创新发展”的报告时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传统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是靶向检测,目前新技术则通过把物质标准转化成数字标准,实现了向非靶向检测的跨越式发展。

“为千种农药建立电子身份证,并建立起身份证数据库,实现了海量检测数据的智能分析,是农药残留检测供给侧改革的重大突破。”在庞国芳看来,检测技术数字化和信息化,具有强大的未知发现能力。

此外,庞国芳院士还指出我国农药施用四项待解决的短板问题,农药残留安全标准数量少、农药残留安全标准水低、农药施用疏于管理、农药施用科学的问题。“标准的落后,必然影响规则话语权,我国农药残留监控技术急需更新换代实现弯道超车。”庞国芳说。

相关文章
  • 推荐
  • 热门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市场前线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744 891 1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