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有关专家今天(1月17日)表示,“依托大投入、大产出,效率提升有限的旅游业模式,很难适应新的发展变化”,旅游业在疫后的复苏,更多地依赖于创新。
【资料图】
当日,上述两家机构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旅游绿皮书》。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表示,疫情和同期发生的世界性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已经改变了旅游业的发展条件。我国旅游业的下一步发展,已经不是简单地在疫后恢复到旧有的增长曲线和模式上去,传统的游离于城镇化格局之外。
“我最近到一些地方转转,发现个别地方的领导开发旅游项目还是过去的思维。”发布会上,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博伟介绍,比如要求市、县、镇级要分别招100亿元、10亿元和1亿元以上的项目。这实际上是非常难的。
曾博伟表示,要招到100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没有投资商去投,特别是在3年疫情之下,投资商已经非常谨慎。“不像过去靠房地产泡沫可以支撑”。
他认为,未来各级政府和旅游投资商都需要进一步转变过去简单的“大招商”和“招大商”、眼睛只盯着旅游大项目的发展思维。要回到以效益为中心,在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基础上,科学健康地推动旅游招商引资。
发展旅游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举措。摄影/章轲
“一些真正有创意、有活力的中小旅游投资项目,投资规模可能只有1000万元,甚至还不到,但可能是最适合的。”曾博伟说,如果地方上有几千个、上万个这样的小项目,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其实是有帮助的。“我们在调研中也注意到,很多旅游项目的投资已经浪费掉了,一些地方已开始清理闲置资产”。
曾博伟认为,未来,国家应制定不以项目大小为评判标准的旅游投资政策,鼓励和支持符合市场需求、有创意的中小旅游投资项目落地。
除了一些著名的旅游景区外,一些中小型的旅游项目更接“地气”。在文化和旅游部去年12月28日召开的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资源开发司一级巡视员王鹤云介绍,目前,全国已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6000多个省级、159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构成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文化和旅游部还推出29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开展乡村旅游艺术提升和餐饮提升能力建设,推出369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带动消费、助旅纾困。
发展旅游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举措。发布会上,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旅游绿皮书》主编宋瑞表示,随着疫情及相关防控政策的变化,国内旅游市场将逐渐复苏,并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借助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最终带动旅游业的全面复苏和强劲增长。
《旅游绿皮书》建议,通过内容生产形成迭代开发,不断强化目的地和产品的吸引力;用科技和数字化对旅游业的赋能,整体改变其运行模式和外在形态,使旅游休闲业站上科技应用的前沿。旅游企业要强化能力、升级知识和人才体系,重视研发。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银证券、马蜂窝等多家机构近日也预测,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全国旅游市场逐渐呈现复苏态势,年轻人对高品质玩乐体验的热情也日益增长。2023年,个性化、品质化旅游需求进一步提升。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供稿服务| 友情链接
咕噜网 www.cngulu.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我们: 39 60 29 14 2@qq.com